
2025-08-16 08:43 点击次数:55
很多朋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:看中医时,医生观察舌头后会说体内湿气重,需要祛湿。
此时人们常会疑惑:什么是湿气?医生凭什么判断有湿气?
其实,判断体内是否有湿气并不难,关键是要先弄清楚湿气的来源。湿气的根源,归根结底是脾虚。因为脾主湿,它是主管水液运化的 “第一负责人”,体内出现湿邪,往往要从脾上找原因。
那么脾是如何主湿的呢?
我们每天都要喝水,这些水首先进入胃中,中医称 “胃主受纳”,即胃负责容纳摄入的水液。但水不会一直停在胃里,一段时间后,会由脾来运化输送。
脾的作用就是将这些水运送到全身各处 —— 无论是内脏、皮肤,还是膝盖、舌头,从头皮到脚底板,全身每一处都需要脾运送的水来滋养。
这就是 “脾主运化水液” 的含义:脾把胃中的水液运输到全身,满足机体的需求。
如果脾 “偷懒” 了,无法正常运化水液,会出现什么问题呢?水液会停滞下来,而停滞的水就变成了湿。原本滋养全身的水,一旦停滞成湿,就会从 “生命之源” 变成 “健康隐患”—— 它失去流动性,长时间停留在某个部位,就像把东西泡在水里,会导致该部位受损。
从头部来看,湿气停留会让人感觉头晕沉重,就像被湿布裹住一样,昏昏沉沉、没精神,很多人整天睡不醒、刚起床就犯困,可能就是湿气导致的。
再看舌头,湿气停留会让舌头显得水汪汪的,还会因水液浸泡而肿胀,被牙齿挤压后出现齿痕,这是湿气盛的重要标志。
在胃肠道,脾虚无法运走胃里的水,水液会流到肠道,导致大便稀溏甚至腹泻,有些人一天多次排便就与此有关。
还有很多人常年大便软黏,粘在马桶上冲不干净,这也是水湿过盛、大便不成型的表现,根源还是脾虚。
若湿气停在四肢,人会觉得全身沉重、懒得动,甚至逐渐肥胖,中医所说的 “湿性重浊” 就是这个道理。年轻人四肢灵活轻快,而中年人常感四肢沉重、喜欢久坐,多是脾虚水停所致。
更严重的情况下,水湿泛滥会引发水肿:早上起来眼皮肿、眼袋大,甚至腿和脚一按一个坑,很久不能恢复,中医称 “按之如泥”,这是因为水液过多阻隔气机,导致肌肉失去弹性。
明白了脾虚和湿气重的原理与症状,该如何调理呢?
有一个经典的方子 —— 参苓白术散,往往一个月就能有明显改善。大家不用担心它有副作用,因为方中很多成分都是常见食材,性质非常平和。
参苓白术散的组成包括:
党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、山药、莲子、薏苡仁、砂仁、桔梗、白扁豆。
其中,山药、莲子、薏苡仁是八宝粥的常见成分;砂仁是厨师常用的香料,能增香开胃;桔梗在一些地方会被做成咸菜;白扁豆就是我们常吃的蔬菜扁豆的种子。
这个方子的妙处在于精准针对脾虚湿盛的问题:
党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被称为 “四君子”,是温补脾阳的核心,能给脾的运化增加动力,让水湿重新流动起来,解决祛湿的根本问题。
桔梗入肺,能 “通调水道”,像疏通城市下水道一样,帮助体内多余水湿通过膀胱从尿液排出,所以服用后可能会出现尿量增多,这是正常现象。
山药和莲子一方面辅助四君子健脾益气,另一方面能止泻,改善大便稀溏、拉肚子的情况,减少上厕所次数,让人直观感受到药效。
白扁豆是四君子的 “帮手”,能增强健脾的功效。
砂仁气味芳香,能 “芳香醒脾”,让脾振奋起来,同时还能行气,避免补气药过于壅滞,防止 “补过头”。
薏苡仁能利湿,引导多余水湿流向膀胱从小便排出,虽然它性凉,但方中众多温补脾阳的药物会中和其凉性,不用担心损伤脾阳。
如果常有大便稀溏、不成型、粘马桶、拉肚子,或是感觉肢体沉重、懒得动,舌头肿胀有齿痕,眼袋大、头晕没精神等湿气重的表现,可以根据此方加减使用,坚持一个月,或能收获身轻体健的。
上一篇:奇瑞出口破 500 万的背后, 是长期主义铸就的全球化护城河
下一篇:没有了